登录 | 注册
中华朱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朱氏论坛 >> 姓氏人物 >> 浏览主题 版主
 
 新闻公告   源流古迹   家谱分支   姓氏人物   姓氏企业   芳 名 录   姓氏取名  全部分类
  主 题: 明太祖朱元璋 已阅:7175 / 回复:14(楼主)

明太祖朱元璋

    明太祖朱元璋(1162-1227),明朝开国皇帝。本名重八,又名兴宗,字国瑞,濠州钟离人。
    朱元璋自幼贫寒,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,孤苦无依,入皇觉寺为僧。率兵出征,有攻必克,1355年,郭子兴死,被韩林儿封为左副元帅。1356年,领兵攻占集庆,改名应天府,建江南行省,称吴国公。实行“高筑墙、广积粮、缓称王”之计,积畜实力,1364年,灭陈友谅,自称吴王,1367年,灭张士诚,后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,举兵北伐,进攻元大都。
    1368年正月,朱元璋即位称帝,建成国号大明,年号洪武,以应天为京师,是为明太祖。
    


姓名:朱元璋
别名:朱兴宗
生辰:1162
忌日:1227
籍贯:濠州钟离
地区:濠州钟离
国家:明朝
职业:开国皇帝

插图:




作者:中华万家姓 (2007/1/31 10:45:13)   回复此贴
  【明太祖朱元璋】活动年谱 第 1 楼

日期:元天历元年九月十八(1328年10月21日)  
    ⊙生于贫苦农民家庭,濠州钟离(今安徽凤阳东北)人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日期:1344年后  
    ⊙逢大饥疫,父兄相继去世,遂入皇觉寺为僧。后游食庐州(今合肥)、光州(今河南潢川)、汝州、颍州(今安徽阜阳)等地,历三年复返寺。
   十一年,元末农民战争爆发。
   次年,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,初为亲兵,后升九夫长。英勇善战,才能出众,被郭招为婿。
   十三年,升为镇抚,旋与徐达、汤和等南攻定远(今属安徽),计降驴牌寨地方武装3000人。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,收精壮2万,严加治理。后率兵克滁州,拥众3万余,号令严明,军容整肃,甚得民心 。
   十五年春 ,率部克和州(今和县),奉命总领诸将。时元军10万来攻,朱元璋守城三月,屡用计败之。郭子兴卒后,统其军,被小明王韩林儿授为左副元帅,奉宋龙凤年号,以令军中。接纳巢湖反元武装首领廖永安、俞通海所率战船千艘归附,遂建立水师,于六月率军渡长江,克太平(今当涂),俘元万户纳哈出。设太平兴国翼元帅府,自掌元帅事。
   十六年三月,挥军进克集庆(今南京),迫元水军元帅康茂才等降。改集庆路为应天府,以此为中心建立基地,命将士四出,徐达东取镇江(今属江苏),邓愈南克广德(今属安徽)。设江南行中书省,自总省事,被拥为吴国公。随后,乘北方红巾军与元军主力激战之机,采取固守东、西战线,出击东南元朝统治地区的方略,逐次消灭孤立无援的江南元军。
   十七年,亲至宁国(今属安徽)督战,俘元兵十余万,遂取南陵、泾县、徽州(今歙县)、长兴(今属浙江)等要地,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向西扩张。次年,命邓愈率军取建德,俘元兵3万。于应天设立管领民兵万户府,寓兵于农,令农时则耕,闲则习武,有事则战。主张兵不贵多而贵精。又采纳儒士朱升"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"(《明史·朱升传》)的建策,加强基地建设,逐步壮大实力。率将士10万克婺州(今金华),俘元将帖木烈思等,设浙东行省,以巩固新占地区。
   十九年,分兵攻取池州(今安徽贵池)、诸暨(今属浙江)、处州(今丽水)等地,遂西与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辖区相邻。
   二十年,招纳刘基、宋濂等人为谋臣。采纳刘基建议,确定先灭陈、后攻张、统一江南、再北上灭元的方略,置主力于西线。乘陈友谅率舟师10万自江州(今江西九江) 东下占太平 、采石 (今安徽马鞍山西南), 直逼应天,朱元璋采取诱敌深入 、伏兵围歼之策,大败陈友谅军于龙湾(今南京下关一带),俘7000余人,获巨舰百余艘,乘胜复太平,克元安庆(今属安徽)、信州(今江西上饶)等地。
   次年,亲率舟师西克江州,迫陈友谅遁武昌。又分兵克南康(今星子)、蕲州(今属湖北蕲春西南) 、黄州 ,迫陈友谅所辖之龙兴(今南昌)、吉安等地守将降,遂控制江西大部州县及今湖北东北部。
   二十三年三月,闻小明王和刘福通在安丰(今安徽寿县)遭张士诚军围攻,率军救小明王和刘福通至滁州。四月,陈友谅乘虚进围朱元璋辖地洪都(今南昌),守将朱文正率部奋力苦守85日。七月,率舟师20万往援,陈友谅撤围,东出鄱阳湖迎战。在与陈军决战中,先用火攻挫其锐气,继扼湖口,水陆伏击,歼灭陈军号60万,并击杀陈友谅,创造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范例。
   次年正月,在应天即吴王位,置百官。不久,率军西征武昌,迫汉帝陈理(陈友谅子)降。继分兵克庐州、衡州(今湖南衡阳市)、襄阳(今属湖北襄樊)等地,至二十五年夏,占领长江中游广大地区。此后,按预定方略转兵东向。同年十月,针对张士诚辖区南北狭长、中隔长江、兵力分散等弱点,采取先取淮东,再占浙西,剪除两翼,后攻平江(今江苏苏州)之策,命徐达、常遇春率师出征。交战近两年,大量歼灭张军主力。


作者:tsccwjx (2007/1/31 10:46:44)   回复此贴
  【明太祖朱元璋】活动年谱 第 2 楼

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,俘张士诚。不久,迫降割据浙东的方国珍。十月,决定分兵多路,南征北伐,以北攻元军为重点。采纳诸将建策,制定"先取山东,撤其屏蔽;旋师河南,断其羽翼;拔潼关而守之,据其户槛。……然后进兵元都"(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二十六)的方略,遂命徐达、常遇春率军25万北征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日期:洪武元年(1368年)  
    ⊙正月,即皇帝位,立国号大明,建都应天。设大都督府(1380年改为五军都督府),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,由皇帝亲掌兵权。实行卫所制,自京师至郡县要地设卫置所。从是时起,朱元璋运筹帷幄,以攻抚兼施之策,进行了长达22年的明初统一战争。五月,亲至汴梁(今河南开封)督战。八月,明军克大都(今北京),推翻元朝。旋挥师西向,逐步平定西北。又遣师南下,相继平定福建、两广。继而多次发兵征漠北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日期:1372年  
    ⊙遣军入川,灭夏国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日期:约1383年  
    ⊙发兵取云南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日期:约1388年  
    ⊙平辽东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日期:约1390年  
    ⊙基本统一全国。在此期间,颁行军律,整顿屯田,筑城备倭,并在全国建立都司、卫所制度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日期:1398年6月24日  
    ⊙病卒,终年71岁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作者:tsccwjx (2007/1/31 10:47:28)   回复此贴
  《大明王朝纪事》——朱元璋极端治国废除宰相制--赵明宇 第 3 楼

《大明王朝纪事》——朱元璋极端治国废除宰相制

编者按:继《帝国政界往事——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》后,李亚平日前又推出了该书姊妹篇《帝国政界往事——大明王朝纪事》。在新作中,李亚平沿袭了以往的写作风格,通过描写历史中的大人物反映历史变革。全书上编写君,描写了“用白骨堆砌理想”的明朝开朝皇帝朱元璋以及他的四个变态的后世子孙;下编写臣,记录了“在死局棋里博弈”的大学士张居正和四个斗法的同僚们。本版则主要选摘了该书上篇的部分章节。
  
   这张就是让朱元璋非常满意的画像,认为“谀而不佞”。
  
   这张画像中的朱元璋确实长相怪异。
  
   朱元璋的长相
   这是两幅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(见本版图片——编者注)。据说,围绕着这两幅画像,曾经死过不少人。
   这副尊容,曾经被当时的人们称颂为龙形凤姿,“姿貌雄杰?熏奇骨贯顶”。按照今天的眼光看去,朱元璋的长相如果不能说是丑陋,至少应该算是相当怪异了。
   当时,为了给朱元璋画标准像,一些功底应该算是很不错的画家被召到宫廷。他们兢兢业业,以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专业水准,一丝不苟地照着皇帝本人的相貌画出——就是这副尊容——丝毫不敢走样。结果,这样的画家都被皇帝砍掉了脑袋。
   后来,一位聪明人悟出了其中道理,于是,对朱元璋的脸型加以较大规模的修饰,着力于眉目传神,侧重于理想表达,便有了这幅据称是不怒而威的皇帝像。朱元璋见了这幅与自己本来面目没有太大关系的画像后,十分欢喜,认为其“谀而不佞”,就是马屁拍得恰到好处的意思。
   不过,今天的人们从史料中可以知道,这幅画画的基本不是事实。刘伯温是朱元璋的首席谋士——军师。此人精通阴阳数术象纬之学,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名气极大,被认为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神仙一流人物。
   有一种说法,说是刘伯温第一次见到朱元璋时,曾大吃一惊,深深为朱元璋那怪异的相貌所震撼。高额细眼,凹鼻阔唇,耳虽小廓却厚,颊虽突而颏硕;身长而背弓,腿长而膝弓,腰粗而肩窄,手阔而指细;行动如虾在水,声音则鹰鸣而猿啼。据说,刘伯温一见之下,便据相术得出结论:此人之相,兼具大贤之厚朴与大奸之残暴。后来的朱元璋,果然以自己的行为,准确地证明了刘伯温所言之不虚。
   对这段说辞,我们不必追究其真假。事实上,它是后人附会发挥的可能性很大。不过?熏至少在刻画朱元璋其人的容貌与作为上,相当传神。这里对相貌的描述,显然更接近未经艺术加工的那幅标准像。
   
   朱元璋的农村生活设计
   帝国每一个乡村都要建设“旌善亭”与“申明亭”各一座。
   旌善亭用来表彰良民及其令人称道的善行义举,他们的名字和好人好事将被严肃认真地摹写在亭中,以此激励人心之向善。申明亭则是处理村中纠纷的场所,举凡婚姻、财产、争占、失火、盗窃、骂人、斗殴、钱债、赌博、擅食田园瓜果、六畜践食禾稼、亵渎神明等等,都要在此由年高望重者予以仲裁。审理仲裁中,老人可以酌情使用竹篦荆条等抽打案犯,但不许设置牢狱监禁。白天审问,晚上必须放回,第二天接着再审。那些行为不检者的名字及其坏人坏事,也将被一丝不苟地摹写在亭中,以此警醒后来者不要重蹈覆辙。
   每年正月和十月,全国各地之乡村都要举行两次全体村民大会餐,名曰“乡饮”。届时,全体村民必须在进餐之前,聆听年高望重者发表训词报告和宣读朝廷最新颁布的法令文件,所有行为不轨者将在此受到批评教育。其中屡教不改及态度恶劣的人,将被宣布为“顽民”,扭送到县政府去,甚至包括他的家属,都将被发配或者充军到边远地区。假如被推举出来主持这些工作的年高望重者,没有能够很好地履行上述职责,那么他们也可能受到惩罚,严重者将会被发配或者充军边疆。皇帝规定,上述惩恶扬善暨乡村自治的过程,均不许政府官员干预。不论惩恶,还是扬善,官员的职责就是如实向皇帝报告。若地方政府官员敢于干预,则乡村主持者有权直接报告皇帝。那时,这个官员将会被一同治罪。这种双轨报告的机制,可能会使帝国各级官员们相对地收敛一些。


作者:tsccwjx (2007/1/31 10:52:45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明太祖朱元璋 第 4 楼

皇帝要求,全国每个村庄都要置鼓一面。凡到农忙时节,需指定专门人员于清晨五更时分擂鼓,令人们黎明即起,下田耕作。这个工作,一般由老人负责。其懒惰不下田者,由老人督责。若老人没有尽职,导致懒汉生活困窘,从而铤而走险为非作歹被官府抓到了,则老人有罪,将受惩罚。皇帝还要求每个乡村都要选派一位老人,每月六天,于暮霭四合时分,炊烟袅袅之际,在乡村街道上,摇着铜铃,大声朗诵宣讲皇帝亲自制定的六谕:
   ——要孝敬父母,要尊重尊长,要友爱邻里,要教育好子女,要安居乐业,不要为非作歹!
   
   朱元璋与棉花推广
   早在南北朝时期,棉花就已经传入我国。但直到宋朝晚期,并没有广泛使用。从当时的资料中判断,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——布衣,其实指的是麻布。当时,南方地区过冬,用丝绵袍御寒;北方则主要是用毛皮所制之裘衣。棉布轻暖温柔,优点颇多。但非本土所产,因此罕见使用者。到了宋朝末年,棉布制品可能比羔羊皮、狐狸皮都珍贵。以至于只有横行天下的成吉思汗、忽必烈这个级别的人才穿得上。而且破了以后,还要多次补缀。可见其珍视程度。
   从《农桑辑要》中我们知道,元代中后期曾经在中西亚地区引进棉花种子试种,感觉不错,开始推广。于是有了广受人们尊敬的老婆婆——黄道婆。
   棉花在我国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得益于朱元璋的大力推动。从而,使棉制品这种王公贵族的奢侈品,进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。在造福国民的同时,一个没有想到的副产品,则是舒缓了松江府人民的苦难。
   松江府治下,在今日上海的松江县。当年松江府管辖的范围为两个县,比今日的县治要大。前面曾经说过,此地过去是张士诚的地盘,朱元璋切齿痛恨张士诚治下人民对张士诚的支持,曾有过“屠其民”的念头,就是想杀光苏州、松江一带的百姓。后来想想不对,勉强放弃了这个想法,但还是有一块垒,梗在胸口下不去。于是,改为向苏州、松江地区征收高额赋税。
   宋朝绍兴年间,松江税粮只有18万石,朱元璋时期一家伙增到了98万石,加上其他杂费,总计达到了120多万石。当时,全国年税粮总计2900多万石,苏州一个府需要交纳的是290万石左右,占全国的10%。松江虽然不到苏州的一半,但号称天下赋税最重之地。原因是苏州府管辖着七个县,松江府只辖两个县,从农田面积上看,松江只有苏州的四分之一。
   这样重的负担,仅靠土地种粮已经完全无法支撑。于是,心灵手巧的苏州人向丝绸发展,成为全国的丝绸制品中心;聪明能干的松江人则向棉制品进军,以此,“上供赋税,下给俯仰”,并进而形成了松江棉制品“衣被天下”的局面。
   后来,我们在大明帝国军队装备清单上经常能够看到的“胖袄”一款,指的就是那肥大臃肿却温柔舒适的军用棉衣裤。
   
   朱元璋与内阁制度
   今天人们时常谈到的所谓内阁制度,在我国,其形成时间大体是始于大明帝国初期,成型于大明帝国的中期。最后,应是在张居正走上帝国官场时的嘉靖一朝,方告最终完成。其演变过程,最早可追溯到帝国创立者朱元璋时代的洪武十三年。
   这一年,是为公元1380年。朱元璋以奸党一案,杀宰相胡惟庸,前后牵连至死者,凡两万余人。与此同时,朱元璋对帝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。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宰相制度正式废除──
   与以往世代比较起来,帝国政治制度与机构设置均变得极其简单明了,其最大特点,就是所有权力最终毋庸置疑地全部归到了皇帝手上,即所谓“大权一归朝廷”。其直接后果,则是一目了然,皇帝的威权变得空前之巨大;同时,其负担当然也变得空前巨大。
   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一百六十五中记载说: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,八天之中,全国共有1160件各种文书报告送到朱元璋案头,其中涉及各类事项3391件。平均计算,该人每天需要批阅文件字数约20万字,处理事务423件。就是说,即便此人24小时不吃不睡,一个小时也要阅读8000字以上,并在20多件国家事务上作出决断。这种情形称得上令人畏惧。就算皇帝是真龙天子,就算他体力、精力、智力、能力都超群绝伦,就算他无限热爱此种工作,这样的工作量应也是形同苦役。

作者:tsccwjx (2007/1/31 10:53:23)   回复此贴
  《大明王朝纪事》——朱元璋极端治国废除宰相制--赵明宇 第 5 楼

为此,朱元璋曾从民间征召过几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,做自己的国事顾问,称春、夏、秋、冬四辅官。其间效果如何,记载相当委婉而暧昧。推想起来,这些来自乡村的老学究,若真能做到不是越帮越忙,真能顾好这个问,倒确实是政治史上的奇观。于是,朱元璋设置了华盖殿、文华殿、武英殿、文渊阁和东阁等大学士,挑选那些品级较低、年纪较大、政绩平平的文史官充任,帮自己处理文书报告,以备顾问,但不能参与政事。
   到永乐年间,燕王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之后,开始让这些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置。虽然其官阶仍只有五品,没有部下,没有统辖机构,甚至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,既无宰相之名,又无宰相之实,但这些人全是皇帝的亲信近臣,每日侍奉于皇帝身边,奔走于殿阁之下,特别是可以参与机务,看起来却很像宰相。为避开宰相这个已变得不祥的字眼,加之其名称为“入值文渊阁”,在内廷办事,人们含混地称之为“内阁”,算是有了内阁制的大模样。

作者:tsccwjx (2007/1/31 10:53:55)   回复此贴
当前总数:14 每页5条 当前1/3页 [1] [2] [3 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1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朱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2,320.3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朱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